我剛剛去聽了一場講座,是有關於留學的。我其實沒有想過留學,嚴格來說這應該不是我能考慮的東西才是。我其實是被講師所吸引。
我很喜歡社會學系的李明璁教授,大二的時候聽了他的社會學丁覺得很棒;他說的東西都有touch到我內心,談話內容也很幽默,由於對英國文化的興趣和本身也是留英的背景,在他身上我看到很多不太像教授的特質,但我很喜歡。
來說說我剛剛聽到的重點好了:模範生情節,安身立命,迂迴的人生。
教授並不是台大出身的,大學是輔大、研究所碩士是清大,到劍橋拿了博士回來;他也曾推動很多社運,讓他在考公費留學獎學金被政府官員刷掉。所以當他出去留學的時候,已經畢業而且工作兩年多了才又回來念書,然後到英國去適應糟透的氣候,吃著名為食物的飼料(英國食物真是有名的難吃) 。人生雖然拖了一點時間,才回到學術領域受高等教育,但那些社運、立法院助理等經驗也不是白白浪費時間 ;很多事情、他認為,為什麼要那麼著急的去完成它呢?
人生就是很迂迴阿,如果都能按部就班的活著,或許我們就創造不出一些意外與驚喜。可惜的是我們都生在台大,台大有太多模範生就是這樣按部就班的走了過來:考了聯考,上了台大,考了研究所,出國留學。所以才有我們這些台大的學生坐在蘇格拉底廳下,聽著有關留學的點滴。他自己卻是在我們這個年紀很久以後,才想到要出國留學這件事。 他也從來不是一個模範生,只是研究所時念的比較專心,大學跟高中做了自己想做的事(社運或者沒什麼認真在讀教科書)。我有時候也覺得為什麼我就要這麼隨波逐流,台大出來就要念研究所不然就要出國什麼的,模範生情節我自己當然也有,但這時候我想完完全全的放棄它,因為我達不到。我不喜歡勉強我自己做我不喜歡的事,就算真的要做,我也把它做的爛爛的可以看就好。可是考試、攝影、報告,還有什麼的,我都會有某種堅持,在某種投入下,我會是保持著完美主義的。
我自己覺得很明顯的就是高二的生物,雖然我自己是社會組的,但是我覺得我能學而且學得很好,我就會很有樂趣的繼續讀下去。所以考差了我會比數學考差了還要生氣,還要去認真檢討;不過當然還有一些因素支持我去念,不過就不要提了XD。我覺得對於讀書這件事,我上大學了才發現,你只要做了某種投入你就會對他有興趣,就會有動力想要繼續念下去。
沒有人是順遂的人生,應該要希望挫折早點出現,轉變早點來臨,我們才有足夠的時間可以反應。
人生還很長的,美娟師也跟我說過。而急於奔命的去決定什麼,也不要太過焦慮。
但在這過程中你還是要保持的你的初心,找到可以支持下去的信仰,不論是價值觀或是什麼,你內心想做的事情,你真正渴望能自我實現的地方。
教授說,像我們這種年紀應該大部分的人都很迷惘,其實這種迷惘應該更早出現並且持續至今的,我深感認同。我後來會想其實我的迷惘已經存在很久了,從高三那年到現在,我其實很難說出我到底想幹什麼,有興趣的是什麼,想做什麼,想實現什麼。而我對於這種混沌的感覺很恐慌,我會認為別人都做好準備了但是我沒有,是一種很可怕的落後。我想維持我的模範生情節,卻又難免想擺脫那些社會觀感,想知道自己做什麼,是可以兩全其美的。要保持這樣的迷惘嗎?我不知道,但我覺得不要過度焦慮,即使我現在還是有點煩惱這種問題。
「人生在高中結束之前都是這樣按部就班的,但是在這之後都是出乎你預料的,沒有人可以掌握。」
教授說三十歲之後你就會怕冒險了。我笑了笑。
※
最近覺得小小幸福的地方是在最關心我的排名中有出乎意料的人在很前面的排名。
但是我們放在心裡就好了,也不要過度放大檢視。由於修了資/檢對於這種Ranking的事情就不會太過度解釋,因為其實還包含很多參數還是未知的。
一方面也是暗自擔心這種排名就很容易發現一些變態(欸
希望、希望,我們就保持這種心知肚明的情況而不要戳破這美麗的面紗。
剛剛有想起來你說的一些話。
很多時候那些聲音還在我心中,比如腳步聲。
然而我還是會遺忘的,因為我開始追求我想要的東西而不再是你的背影時,
會逐漸填滿那些為你等待的空虛。
我還有我的旅程,你也有你的旅行正在展開。
然而旅行是為了回到原點而存在,但我已然成為風景的一部份,你曾看見的一片雲或者一片葉子。
所以你不曾在我身邊,而我也回不了有你的原點。
我只是很天真地希望這種平衡不要被打破也不要被發現,直到我能遺忘的一天。
留言列表